您的位置 : 番位文学网 > 苏联解体往事 > 《苏联解体往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广告[男频]

《苏联解体往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广告[男频]

时间:2024-12-30 12:54:39作者:佚名

名为《苏联解体往事》的小说主要人物是丘尔巴诺夫,故事情节创意满分,文笔更是有意思,让人很想继续读下去。在第2章节主要讲述的是:要弄清苏联1977年以后的历史,必须先了解当时坐在主席台的人们。坐在主席台中央的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同......

《苏联解体往事》 第2章 在线阅读

要弄清苏联1977年以后的历史,必须先了解当时坐在主席台的人们。坐在主席台中央的是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同志,我们就从他说起。

1906年12月,勃列日涅夫出生在卡缅斯科耶市(今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隶属于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后来的乌克兰女总理季莫申科和这位前苏联领袖是老乡。他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轧钢工人,俄罗斯族。父母粗通文墨,讲究礼仪,对子女的教育侧重培养正直和朴实的观念。勃列日涅夫有一弟一妹,据他本人回忆,父亲对他们从不娇惯,却也很少惩罚,更多的是通过讲道理和身传言教使儿女明白事理。例如,“如果你许下了诺言,就要履行。要是对一件事有怀疑,就应该直说;如果你害怕,就不要去做;一旦做了,就不要胆怯。如果你确信自己是正确的,就坚持到底。”(吴伟:《勃列日涅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9页)

纵观勃列日涅夫一生,恰恰是他父亲这些话的写照。

卡缅斯科耶位于第聂伯河流域,东面是沙皇俄国最大的煤矿区顿巴斯,西面是有名的铁矿区克里沃罗格。便捷的水运交通和靠近煤铁矿区的区位优势,使卡缅斯科耶在19世纪下半叶成为工业城市,不断吸引外地人口流入。在这座乌克兰城市里,除了乌克兰人还有俄罗斯人、波兰人、犹太人、德意志人、捷克人共同居住,社会风气包容,基本没有排斥外族的情绪。

勃列日涅夫出生的前一年,俄国爆发了1905年革命。这是帝俄继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的又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此后,知识分子追求宪政的民主活动、工人运动以及农民抗争风起云涌。沙皇政府亦在1906年成立国家杜马(议会),实行开明君主制,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新任首相斯托雷平奉行强硬政治,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使俄国国力迅速上升。然而,“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俄罗斯帝国最终没有逃过1917年的革命。七十多年后,另一群俄国人不懂这个道理,瓦解了一度强大的苏联。

斯托雷平的一系列改革在繁荣经济的同时,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小学校开始广泛招收工农子弟,并以提供奖学金或免除学费的方式鼓励贫民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勃列日涅夫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是在一战(1914年到1918年)和内战(1918年到1921年)那种动荡的岁月里,也坚持刻苦学习,直到1921年中学毕业。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农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率先复兴。勃列日涅夫在1923年选择了库尔斯克的一所农业技术学校就读,同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勃列日涅夫毕业,次年被派往乌拉尔专区担任农业干部,1929年被吸收为联共(布)预备党员。

如上所述,勃列日涅夫的青少年时期完全是在革命思潮汹涌澎湃的年代度过,成长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有理想的青年都容易倾向革命,乃至加入革命。然而,革命的理想蓝图只是存在于布尔什维克领袖们的脑海里,甚至领袖之间也存在分歧。1924年列宁死后,其他政治局委员早已存在的矛盾逐渐公开化。斯大林、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列宁时代的政治局委员在新经济政策的存废、农业集体化、加快工业化、世界革命等问题上发生争论,政见的不同使大家都想获取最高权力。最后,斯大林采取“联合一派、打倒一派”的办法,利用自己掌管组织人事权力的优势,在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夺取了最高领导权。

1929年,苏联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开始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体化运动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遭到了强烈的反抗和抵制,苏联农产量连续下滑。一方面,广大农民怨声载道,另一方面,斯大林在1930年3月发表《胜利冲昏头脑》,非但不检讨方针政策的失误,反而将农业减产归罪于地方上的农业干部,并采取“清党”措施(吴伟:《勃列日涅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9页)。

这场“清党”运动成了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的前奏,大批无辜的干部成为错误政策的替罪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凡是政策取得了好效果,宣传部门就会歌颂伟大领袖斯大林高瞻远瞩;一旦政策出现恶果,宣传部门就会说阶级敌人混进各级干部队伍搞破坏,在这同时,“格别乌”(克格勃的前身)立即罗织罪名,将那些敢于直言的干部下狱。

乌拉尔专区的干部也没躲过这个遭遇,这给勃列日涅夫带来了好运。1931年,勃列日涅夫刚转为正式党员,就被任命乌拉尔专区土地管理局副局长。正是“清党”运动让乌拉尔专区的大量干部、专家以及业务骨干受波及,所以,一个刚刚参加工作两年、才转正的党员就当上了专区副局长。当然,能在25岁当上副处级干部的勃列日涅夫同志肯定具备与众不同的个人品质。这里首先要讲到的是该同志谦虚谨慎、懂得取舍。

1931年2月,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全党学习工业科学技术。当年下半年,勃列日涅夫毅然辞去土管局副局长的职务,返回家乡卡缅斯科耶,在这座冶金业城市从一名普通的钳工做起,白天上班,晚上在冶金学院的夜校学习,终于在1935年拿到大学文凭,同年获得热动力工程师职称。还是在这一年,勃列日涅夫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装甲兵,先后被提拔为排长和连指导员。1936年底退伍后,他回到卡缅斯科耶继续当工程师。这时的卡缅斯科耶已经改名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以纪念1926年逝世的“契卡”创始者捷尔仁斯基。

“契卡”全称“肃清反革命及怠工特设委员会”。这个名字虽然长,但是很有哲理,意思是:谁对俄共的路线方针政策“消极怠工”,谁就是反革命;谁是反革命,契卡就要肃清谁。不要以为这是笑话,从这个组织成立的第一天起,它就是这样工作的。就是靠着这种工作方法,契卡配合红军,在内战中打败了苏俄的内外敌对势力。内战结束后,契卡被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总局(音译‘格别乌’)。格别乌继承了契卡的工作思维,在和平时期成为斯大林发动“大清洗”的刽子手。

1937年的乌克兰属于“大清洗”的重灾区,大量的干部、专家和基层党员被诬陷,或投入监狱,或关进劳改营,更可怕的是被处决。“大清洗”导致大量的领导干部岗位空缺,当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的副主席,相当于副市长,分管市政建设方面的工作。在他任内,一座漂亮的少年宫大楼在62天平地而起,巨大的体育场破土动工,带有阳台和大玻璃窗的一幢幢四层住宅楼成为市民的新居,还有平坦宽阔、散发着沥青味的马路,小巧别致、绿木掩映的街心花园。除此以外,勃列日涅夫从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争取到一笔拨款,开辟了一条贯穿全城的无轨电车路线。

1938年1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乌克兰的党政一把手,这位后来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从此成为勃列日涅夫从政道路的领路人。进入他视野的是一位32岁的年轻人,家庭出身根正苗红,属于工人阶级,先后在农业、工业、部队和市政建设有过工作经历,真正做到了“党员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对党忠心耿耿,业绩突出、政绩斐然。当年5月,勃列日涅夫被调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任州党委分管宣传工作的书记。

勃列日涅夫年纪轻轻爬上高位完全是运气吗?不是的。无论他后来成为苏联领袖的政绩如何,他年轻时的个人品质和人生选择还是值得参照学习。资历尚浅、身居高位的时候懂得急流勇退,以求更好的前进;如果他不辞职,难保不成为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倒霉干部”,没准连命都保不住;想成就大事业,必须先丰富自身跨行业、跨专业的社会经历;最重要的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不管处境多么艰险、贫困,不管生活多么空虚寂寞冷,都应该坚持学习。这样,前途才会有希望,人生才能有所作为。

当上了主管宣传工作的州委书记,勃列日涅夫开始全心全意地向全州民众宣传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党和伟大的国家。据说,勃列日涅夫的宣传工作做得很成功,当地民众一致坚信自己生活在一个无比幸福的时代。

如果这个传言是真的,那么勃列日涅夫同志就真是牛人。要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的乌克兰,发生了持续三年多的大饥荒,饿死的人数以百万计;农业集体化和“大清洗”使数十万人遭受政治迫害。以至于二战期间发生了很多乌克兰族公民欢迎纳粹的事件。

相信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的政治经济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那么,到底是勃列日涅夫欺骗了人民,还是人民欺骗了勃列日涅夫?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先去看看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外交。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苏联一直在争取英法等国共同防范纳粹德国,签署营建欧洲集体安全的条约(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二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61页)。可惜在英法两国领导人眼里,苏联和德国一样,是极权主义国家,甚至苏联更可恶,纳粹德国顶多是想为日耳曼民族扩张领土,而苏联是想颠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他们对苏联的倡议并不感兴趣。他们心里一直很踏实:英国有当时全世界公认的最强大的海军,法国有全世界公认的最强大的陆军。干掉希特勒,不需要你斯大林帮忙。

1938年9月30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协定》。仅仅不到半年,1939年3月15日,德国就撕毁协议,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英国和法国急了,意识到必须联合苏联。3月17日开始,英法两国和苏联开展了旷日持久的谈判,一直持续到8月。双方在一个问题上僵住了。英法两国希望:如果德国进攻波兰或罗马尼亚,苏联能予以后者支援。苏联表示同意,交换条件是:如果德国进攻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希望英法两国也能支援。英法两国表示做不到(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第二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376-381页)。

大家或许会奇怪,为什么英法苏等大国的谈判全是为小国利益着想?那时候的国际外交真是无私啊!可惜事实不是这样,他们的谈判用通俗语言可以翻译为:

英法两国:如果德国揍我俩的小兄弟,你要帮我俩罩着他们,否则德国揍完他们就要揍我俩。

苏联:没问题,但是德国如果揍我的邻居,你俩要帮我撑场面,否则德国揍完他们就要揍我了。

英法两国:对不住啊,兄弟,我俩有心无力。

就在英法苏谈判的同一时期,希特勒也在争取苏联。二战爆发前,德国的既定方针是先解决英法两国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再解决英法两国,最后解决美苏。所以,纳粹德国一直很希望和苏联签订和约,向苏联开出了诱人的价码。苏联眼瞅着和英法两国不会有结果,于8月23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为了应对迟早会来的战争,苏联着手做了以下几件事:政治上,结束“大清洗”,缓和国内紧张形势;军事上,建立“东方战线”,采用军事占领和武力威胁手段,向西面若干邻国扩张46万平方公里领土,营建战略纵深;经济上,扩大国防工业生产,丰富武器弹药储存。

1940年初,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分管国防的州委书记,领导全州民众加班加点开展备战工作。按照中央的指令,勃列日涅夫将州里一些本来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转为生产军事装备。比如,阿尔乔姆工厂制造战斗机零件,共产国际工厂制造迫击炮,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基钢铁厂生产炮弹。这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工人们普遍不理解:为什么和德国签订了和平条约还要扩军备战、压缩民用、延长工时?而且,《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在公开宣传中一直称自己是条约的坚定维护者,虽说是为了避免德国有借口侵略苏联,但也造成了民众在备战工作中的思想混乱。

面对这种形势,刚刚脱离宣传工作的勃列日涅夫又干起了老本行,苦口婆心地号召民众加班。皇天不负有心人,1940年,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共生产318万吨生铁、301万吨钢、221万吨轧材,这3个数字分别占全苏相应产品总数的20%,16.5%和18.2%(吴伟:《勃列日涅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第28页),为苏联生产更多的军工产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苏军全线溃退,不少部队陷入包围。7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改组政治宣传机关及在工农红军中实行政治委员制度》的命令。勃列日涅夫奉调南方方面军政治部,参军入伍,负责为部队招募政工干部。南方方面军在战争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协同西南方面军,对抗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保卫乌克兰。7月中旬,德军以装甲部队为先导,长途奔袭、千里合围,采取大迂回、大包抄的方式,意图消灭基辅周边的苏军。8月8日,德军在乌曼战役取胜,俘虏10万苏军,成功分割苏联的西南、南方方面军。之后,德军继续向第聂伯河东岸运动,企图截断苏军归路。

8月25日,南方方面军放弃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防守,迅速东撤免于被围歼。在此期间,勃列日涅夫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西岸撤下来的部队,协助部队指挥员和政工干部,鼓舞战斗士气,保障部队官兵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撤退中保持信心,继续作战。与南方方面军相反的是,西南方面军由于撤退不及时,在9月15日被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合围,阵亡5万人,65万人被俘,仅15万人突围。19日,基辅沦陷。基辅战役吸引了德军大量兵力,为莫斯科保卫战调兵遣将赢得了时间,使中路德军无力在入冬之前拿下莫斯科,永远地失去了占领莫斯科的机会。

1942年1月,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斯大林在敌强我弱局面仍未得到改观的情况下,误判形势,下令全面反攻。1月18日,铁木辛哥元帅率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发起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战役,夺回了巴尔文科沃、洛佐瓦亚等城市。但是,德军在战役中从容撤退,损失不大,苏军只是取得形式上的胜利。这场战役结束后,勃列日涅夫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枚红旗勋章。

5月12日,铁木辛哥元帅率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发起哈尔科夫战役,战役于5月19日结束,苏军阵亡、负伤10万余人,被俘25万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因此重新掌握主动权,分编为“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随后,“B集团军群”进攻斯大林格勒,“A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在“A集团军群”正面的正是勃列日涅夫所在的南方方面军。7月28日,南方方面军由于减员严重,被撤销番号,合并至北高加索方面军。整个下半年,北高加索方面军且战且退,在迟滞德军进攻的过程中消灭了近10万德军。

1943年2月,苏联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西南战场乃至整个苏德战场局势逆转,各条战线的苏军纷纷转入反攻。4月1日,勃列日涅夫被派往北高加索方面军下辖的第18集团军任政治部主任。9月,该集团军参加新罗西斯克-塔曼战役。勃列日涅夫在这场战役中表现英勇,获得一枚一级卫国战争勋章。附带说一句,参加这次战役的另一支部队——第5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2师因解放塔曼半岛战功卓著,荣获“塔曼师”荣誉称号。后来,正是这个师,在1968年镇压“布拉格之春”,在“八一九”政变中倒戈,在1993年俄罗斯政治危机中“炮打白宫”,两次赴车臣平叛(1994年和2000年),一败一胜。正是“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1943年11月24日,苏军大本营命令第18集团军转隶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全部人员、物资乘军列转向基辅方向,去支援解放基辅的部队。11月中旬苏军收复基辅后,德军迅速调集兵力大举反攻,20日重新占领日托米尔,兵锋距基辅只有60公里,形势十分危急。苏军大本营紧急决定把第18集团军调到基辅城下,以解燃眉之急。第18集团军参战后,苏军终于稳住战线,再次扭转局势,继续反攻。勃列日涅夫因在这次战役中表现英勇,被授予1枚二级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勋章。

1944年,第18集团军参加了收复西南失地和解放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的战斗。11月,勃列日涅夫晋升少将。在捷克斯洛伐克作战期间,由斯沃博达将军指挥的捷克斯洛伐克步兵第1军曾在第18集团军编制内作战。斯沃博达不会想到,24年后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时,自己的老战友勃列日涅夫会出动苏联军队镇压“布拉格之春”。

1945年5月8日,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勃列日涅夫的军衔和勋章成了那个英雄时代的缩影。一群被记住名字和没有留下名字的反法西斯战士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为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国作战的红军官兵亲眼目睹了东欧国家的富足生活和美英军队的民主风气。正是打出国门的部队官兵把改革的种子带回了苏联,等待一个改革领导者的出现。

苏联解体往事

苏联解体往事

作者:佚名类型:历史状态:连载中

在11月,勃列日涅夫的女婿——41岁的丘尔巴诺夫被任命为内务部(相当于我国的公安部)副部长,很是年轻有为。

小说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