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养老是孝顺是啃老? 老人在乎的只是陪伴
最近,网络上又出了一个词,那就是“陪伴式啃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
最近,电视剧《都挺好》在网络上被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网友用“陪伴式啃老”来形容“苏明成们”——表面上陪在老人身边,实际上吃穿住行全都依靠老人。与传统啃老族相比,陪伴式啃老族常把其行为美化成“常回家看看”,并因此具备了强烈的道德优越感。
争与议
遭遇万人嫌的苏明成,在家庭关系中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从小油嘴滑舌,讨好妈妈欺负妹妹,处理问题投机取巧,最后还花着父母的积蓄,典型的巨婴。
但也是他,在大哥远在美国的时候、妹妹与家人断了来往之后,看望父母,在母亲去世后照顾父亲。如果没有苏明成,也许苏大强老两口的生活会少了很多欢乐。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有,“啃老”的边界很难界定。有人说,如果用父母的钱就叫啃老,那么中国不啃老的大概只有十分之一。繁重的工作、生活中的一地鸡毛,逼着许多人不得不向父母寻求帮助。
另外有人觉得,陪伴多的子女多拿一些父母给的钱很合理。照顾上岁数的老人实际相当耗费精力,各种问题、各种“隐形付出”很多,有时并不是钱能够解决的。
不陪伴与啃老一样“不孝”
虽然陪伴式啃老包装美化成“常回家看看”,但那些因为不啃老而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人倒也不妨扪心自问——你做到“常回家看看”了吗?
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像苏明成这样经常陪伴父母的子女并不多。尤其是在一个流动的中国,大部分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拼,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都市生活里,他们自身就疲于奔命,更疏于对父母进行照顾和关怀。
即使你不啃老,但如果无法给予父母必要的陪伴或精神关怀,你与啃老族本质上都是“不孝”——因为赡养父母,不仅仅是物质赡养,不仅仅是不啃老,更重要的是精神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