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开设死亡教育 选修人数爆满 当下人应对死亡正确认识(2)
王云岭会在每学期开课前、结课后做量表统计课程效果,令他欣慰的是,学生们普遍具有了死亡意识,对死亡的态度更加坦然。“我们或早或晚都会具有死亡意识,尤其是在面对疾病、意外、亲人朋友的离世等人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而学生们通过接受死亡教育更早地产生这种意识,可以更好地面对那些终将到来的人生事件。”
带领学生们走进殡仪馆
除了课堂教学,王云岭还会为课程安排体验内容,走进殡仪馆是其中一项。“殡仪馆是一个必须直面死亡的地方,它可能会给学生们带来更具象、更有力的冲击。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去过殡仪馆,因为家长通常不愿让孩子去这种场合。”
是否走进殡仪馆,全凭学生自愿。王云岭说:“每个学生都会给自己做心理评估,一个班的学生,一半敢去,另一半无法接受。”告别厅、遗体存放间、遗体整容间、火化间、骨灰存放处……与死亡如此近距离地面对面,是学生们在室内课堂上无法获得的体验。王云岭问起过学生们的感受,“他们都觉得很震撼,尤其是看到火化间以后。几十分钟时间,一具遗体化为灰烬,无论生前阶级、地位、能力、财富和权力如何,在生命的终点,大家的结局都是一样的。”
同样震撼到他们的还有骨灰盒存放处。“我们常说人生无常。这些逝者曾经是和我们一样活生生的生命,如今只能静静地躺在这里。其中不仅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中年人、青年人,有十几岁的少年,有几岁的孩子,或者死于疾病,或者死于意外。”王云岭说,每个盒子上都有逝者照片和个人信息,学生们依次看过去之后,长久静默:“他们这才恍然明白,死亡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也不是病人的专利。”
山大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许少宇选修死亡教育课是出于对亲人去世的恐惧,“我奶奶80多岁了,我特别害怕她走,不敢想未来将怎么面对这一天,想听听老师怎么讲。”上了一学期课,走进过殡仪馆,她反而觉得安心了:“每个人都有这一天,最后都会走到这里,完成仪式,装进一个盒子,告别人世。我想开了,没那么害怕了,如果奶奶走后能得到安顿,就很好。”
从殡仪馆回来的那天,席开颜和爸爸打了一晚上的电话。“我们去的时候,正好有一家人在举行葬礼,气氛很压抑。我们还去看了存放骨灰盒的地方,想到我最爱的那些人以后也会以这种形式出现在这里,我才真正感觉到生命是很脆弱的,死亡也是残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