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真的有伏羲存在吗 伏羲和女娲是什么关系(2)
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这个词最早出现是记载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
《庄子》一书中,伏羲名号就有三种,分别为“伏羲”、“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自相矛盾;且在上古著名人物排序中顺序也各不相同,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没有固定一致。这说明在庄子所处的战国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有如《管子》、《荀子》、《商君书》等记载了伏羲的典籍,其中《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重:“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